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已达600万,工程教育培养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根据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对“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能力”的统计,我国在49个排序国家中居于末位。我国每年有30万左右工科毕业生融入“高级专门人才”大军,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存在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专业面窄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昨天在沪举行的“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有关专家列举的数据和现象引起关注和讨论。
工程师成为世界“紧俏货”
目前,工程师特别是优秀工程师已在世界范围内“短缺”。篮球比分:潘云鹤等专家指出,如今在欧美国家,许多学生的志向是学经济、管理、金融、法律,想学工程技术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工科毕业生连年减少,德国目前工程师缺口达1.5万。我国也是如此,孩子们梦想长大能当银行家、企业家,许多家长也希望孩子毕业后能立即得到实际利益。人们的普遍观点是工程技术类专业学起来艰苦,必须打下非常扎实的数理基础;毕业后要从第一线、从车间做起;需要潜心研究、慢工出细活。
我国高校工科生的培养规模令欧美国家羡慕,但也有隐忧。市教委主任沈晓明指出,目前我们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有距离。高校专业设置中,“白领”专业过于集中,“蓝领”专业设置不足。上海近5年来,培养成本高、社会需求大的工科类专业在减少,设置比例从5年前的39.7%下降到目前的32.5%,而语言类和管理类等应用文科专业增长速度过快。即便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意当工程师。
专家认为,全社会应建立起尊重工程文化的氛围。中小学除了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奇思妙想,用多种路径来解决一个问题。
工科生需要“大视野”
专家指出,历史上一些失败的工程,其根源往往不在于工程技术本身,而在于工程技术之外。优秀的工程师应具备大视野。
篮球比分:杜祥琬列举的美国工程院《2020年的工程师》报告中指出,在2020年甚至更远的将来,工程师最需要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分析能力、灵活的实践能力、创造力、交流能力、商业管理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终身学习能力。
沈晓明认为,目前国内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设置过细,各专业关注学科自身的系统性,缺乏必要的学科交叉。学生难以了解工程设计的整个过程,无法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工科类学生人文学科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也缺乏深入思考。
专家建议,高校工科类专业可在一、二年级开展宽口径的工程基础教育,第三年突出专业工程教育,第四年开展学科交叉教育,如医工结合、工程技术与新兴科技结合、与人文科学和艺术结合等,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工程教育必须注重工程道德,未来的工程师必须遵循人道主义、安全无害等原则,做到既尊重自然,也关怀人类后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给初生牛犊“项目机遇”
中国的造桥速度称得上世界第一,但许多设备、模型、算法都来自发达国家,而且造桥过程中多用“人海战术”,造一座桥通常以千人计算,加班加点。而发达国家造一座桥仅以百人计,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专家的举例引起与会者反思:我们的工程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不足。
专家认为,提升工科学生多方面能力,“产学研结合”是一条捷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关系仍比较疏离。高校教师由于缺乏工程训练,教学倾向于学术化,不太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不太关心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一些企业更加关注经济利益,接纳工科学生实习不能马上产生经济效益,所以积极性不高。原先,由行业创办的大学比例较高,自从部委院校下放到地方后,高校与行业的关系“渐行渐远”。
一份对我国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的调研显示,促成他们成才最大因素之一是“项目机遇”,在大型工程项目中摸爬滚打,可以快速成长。据了解,为了给工程领域的初生牛犊篮球比分“项目机遇”,上海市科教党委、市科委等多个部门,正共同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一批工科研究生有了高校和企业“双导师”,参与企业工程项目,能得到篮球比分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