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4日—6日,以“近海可持续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影响”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305次学术讨论会在青岛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从更高、更深入的层面上提炼、归纳、定位我国未来十年开展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会议着重研讨了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特别关注了近海生态系统所面对的问题及其研究发展对策。
在过去十多年中,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在国内外都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发展较快并取得了重大进展。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不仅成为全球变化科学计划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支持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话题。国际上,联合国的UNEP、UNDP、IOC、GEF和IGBP、SCOR等许多重要国际组织,强调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动GLOBEC、IMBER、LOICZ、GEOHAB 等与海洋生态系统有关的重大核心科学计划的发展,大量投资推动LMEs和GMA等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进行评估与监测的重大计划的实施。特别是当全球共识“生态系统水平的管理(EBM,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从整体、系统的水平上研究海洋可持续问题便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带动海洋科学前沿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在国内,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的重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使我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成果。然而,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面对着发展与保护的严重冲突。一方面在今后一二十年里为了保证我国食物安全和市场供给,近海生态系统需要多产出1000万吨以上的水产品,另一方面我国近海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系统响应异常,生态灾害严重。所以,需要进一步认识近海可持续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近海环境的结构与生态效应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深入探讨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驱动的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思路,定位可持续发展需求下的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会议由唐启升院士、苏纪兰研究员和周名江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管理部门的5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讨论会。
苏纪兰研究员在会议上作了题为“近海可持续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问题” 的总评述报告,介绍了200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对近海生态系统现状的评估,相比全球其他部分,近海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近几十年来普遍退化、恶化,主要原因是近海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及人类活动对该系统的过度利用。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要变化。在我国,这主要表现在渔业资源的种类交替和优质品种数量锐减等、近海海域富营养化、有害赤潮的频发且规模大、河口外及港湾内低氧区的大范围扩展、对资源造成破坏的水母类的异常增多、近海养殖生物的突然大量死亡等。这些都反映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已发生了变化,其产出、调节等服务功能正在退化或恶化,其服务功能的质量下降。这些变化虽然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因素,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样或者更加重要。
会议围绕近海生态系统的演替与食物产出功能;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与评价; 近海生态系统的观测、分析与预测技术;我国近海可持续生态系统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等4个中心议题开展了交流和研讨。
与会代表指出,目前在近海生态系统的演替与食物产出功能研究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需要加强基础性的研究,认真对待数据、资料积累的问题。2.需要注意人文活动影响的多面性及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多层次性。3.需要认识到就生态系统的演替与人文活动的影响而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有长期和系统的研究。4.必须考虑在近海,气候的变化常常与人文活动的影响同时发生作用,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般而言,人文活动的影响表现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而气候的变化则表现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两者的实际影响会交织在一起。
与会者一致认为,近海富营养化已成为严重环境问题,如不重视,可能会像太湖蓝藻一样引发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安全问题(事实上,在会后的几天里,青岛海边就出现了一种大型海藻(浒苔,可食用)大量异常增多的现象);沿海赤潮及其危害;缺氧和水母旺发及其危害;生态系统退化及修复。
会议代表强调,近十年来我国海洋生态模型研究与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差距,希望能找到突破口;需要加强近海生态系统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