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至22日,由我院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等单位协办,华北电力大学与风能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风能发展战略论坛”在北京举行。杜祥琬副院长担任本次论坛的主席,黄其励院士任执行主席,我院倪维斗、李泽春、杨奇逊、杨裕生、雷清泉、顾国彪等院士,中国科学院徐建中、胡文瑞院士,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原副主任郭树言,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及来自国内从事风能研发、制造、教学和管理的专家、教授以及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近200人参加了这次论坛。
这次论坛是我院组织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步骤。该项目于今年启动,由杜祥琬副院长任项目组长,下设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以及综合等5个课题组,并围绕可再生能源的各个领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咨询和篮球比分。本次论坛,就是根据风能课题组研究工作的进展而举办的。论坛围绕中国风能资源分析与评估,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战略,中国风电技术发展战略,风电场与电网相互影响,西部风能大规模开发战略和多种能源发电互补问题,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讨。通过研讨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从国家的高度进一步深化研究,为国家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意见,以促进我国风能事业的健康发展。
论坛开幕式由执行主席黄其励院士主持,论坛主席杜祥琬副院长致开幕词。中国能源研究会鲍云樵秘书长、华北电力大学刘志臻校长分别作了讲话。原能源部黄毅诚部长还专门为论坛撰写了“风电要加速发展”的讲话稿。
杜祥琬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能源是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瓶颈,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是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风能是可再生能源重点的发展方向之一,而且是可再生能源中最有希望产业化、规模化,并做出贡献的新能源之一。”杜副院长提出:“这次论坛与一般的学术研讨会不同,不仅仅是发表论文,而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非常务实的、民主的、宽松的学术环境,对问题特别是有不同认识的问题和不是非常清楚的问题进行研讨。重点讨论5个方面的问题:(1)中国可利用的风能资源有多少?(2)发展风能中的技术瓶颈是什么?如何解决?(3)如何形成风电产业链?(4)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风电政策?(5)如何加强风能的基础能力建设?”
论坛采用报告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并安排了大会和分会。有37位院士、专家在大会上进行了报告与交流,有30位专家分别在风能资源、风电产业和风电技术3个分会上进行报告与交流。
经过2天紧张的活动,论坛于9月22日下午结束。在闭幕式上,黄其励院士进行了总结。通过这次论坛,与会专家达成如下基本共识:
1、提高了对我国风电事业的认识。我国风电发展虽然很快,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国外风电发展更快,中国的风电发展是挑战与希望并存的。
2、基本摸清了我国风电产业现状。我国风电发展处在起步到成长的朝阳期,发展潜力无限。要使风电可持续、健康、长远的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3、认识到要系统地、全方位地考虑风电发展战略。除了发展风电产业外,还要搞好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要重视服务体系的建设。风电与气象、整机与部件、硬件与软件要结合与协调发展。
4、对风电的特点有了进一步认识。风电具有不可控性是一个缺点,但缺点也可以转化成优点,转化为创新的源头。论坛中提出的分频送电、直流能源池及轻型直流输电等方法可以作为解决风电并网问题的措施。会上还提出了不并网应用风电的思路,以及利用风光、风水、风气可以实现互补的观点,并肯定了风电预测技术的重要性。
5、提出了要健全以市场为导向,能力建设为基础的风电发展之路。要处理好冷与热、快与稳的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风电;要积极发展已经成熟的小型机组,稳定发展中大型机组,开发创新大型机组;在市场扩大的同时拉动起我国自己的产业。
6、发展风电一定要考虑中国国情。中国的经济情况、电网情况、资源情况、能力和人才等情况与国外不同,要认真分析,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7、提出了很多有新意和闪光点的建议。如电网和风电要协调发展,电网适度优先,建议对来自不同部门的风能项目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地推动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产业为龙头,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协调发展。
8、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如确定哪种容量是发展的主流机型,如何发展小型风力机,如何健康地向市场经济过渡,风能资源与风能工程如何更好的结合,能力建设如何加强,如何协调市场竞争与资源共享等问题。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受到与会院士、专家的充分肯定。论坛体现了产学研结合、老中青结合、多专业和多学科交叉。院士、专家们在论坛上畅所欲言,为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新的见解,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