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8-30日,香山科学会议第273次学术讨论会“中国太阳能利用的发展机遇与战略对策”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梁骏吾院士、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周廉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山大学闻立时院士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其中有8位两院院士,师昌绪和李恒德两位资深院士也前来参加。
化石能源的短缺及其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从利用可再生能源中寻找解决办法。
近年来,太阳能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高度重视。在国外市场的拉动下,并采用国外的原料和技术,我国在光伏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2004年在太阳能电池的产业规模上首次超过了印度。2005年大陆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150MW。加上台湾60MW,已经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三。我国晶硅电池组件的效率、稳定性等水平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际认证,并大量出口到德国和日本。我国应当抓住时机,完善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加快我国太阳能电池工业的发展步伐。
与会院士和专家围绕“太阳能光伏发电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太阳能光热发电及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利用的材料问题”、“促进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政策问题”等四个中心议题,从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前景、技术瓶颈、政策措施和建议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梁骏吾院士在“世界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形势与中国的对策”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提出,当今太阳能电池材料仍然以硅为主,高纯多晶硅紧缺成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多晶硅的生产应以先进的西门子技术为首选,其次是流床法,薄膜硅(含多晶、微晶、非晶)电池也是应关注的一种发展方向,各种新材料、新方法要有一定的安排,使我国的光伏事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闻立时院士和沈辉教授做了题为“我国太阳能器件产业现状与发展及技术新思路”的主题评述报告。他们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主要依赖于光伏技术本身的发展,还强烈依赖于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他们在报告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太阳能电池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对策方面,提出了一些初步观点与具体建议。
闻立时院士指出,目前国际上生产多晶硅的主要技术“西门子法”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流程核心环节上采用了落后的TCVD,并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我国多晶硅发展路线的一些技术新设想,高纯多晶硅生产的关键技术应是国家研发的重点。
陈立泉院士介绍了美国布什总统2006年2月22日有关新能源的讲话,以前对可再生能源不太关心的美国也开始对其引起重视。他在报告中指出,开发可再生能源对于保障我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
何祚庥院士在发言中指出,与核能相比可再生能源有着巨大的优势,核能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而且价格昂贵,不能成为主导国民经济的能源。与其它可再生能源相比,光伏发电技术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周少雄教授介绍了铜铟硫柔性电池与德国合作的情况,目前已完成了120KW的中试,5MW的生产线正在设计之中。同时,他介绍了很多新概念太阳能电池。另外他还强调,要注意加强基础研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后续技术支持。
赵玉文和廖显伯教授在发言中总结了目前国际上晶体硅的发展方向,并提出若干降低晶硅电池成本的建议。
耿新华等教授介绍了南开大学在国家973、863等项目的资助下,非晶硅电池研究取得的进展,目前遇到的问题是缺乏产业化技术和设备。
张耀明院士介绍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状况和70KW试验电站的情况。
陈应天教授介绍了聚光太阳能电站的情况,太阳能聚光技术对光热利用和光电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具体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从国际与国内形势发展来看,目前是我国太阳能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国应吸取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从利用“昨日阳光”逐步过渡到利用“今日阳光”。大力研究和开发洁净的可再生的太阳能源并形成相应产业,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