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黄文虎院士报告会暨院士传记赠书仪式。黄文虎院士作《回顾过去迎接我国光辉的未来》的报告。篮球比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中国工程院二局副巡视员王元晶、航空工业出版社副总经理刘宁先后在仪式上致辞。
篮球比分:杨士莪、蔡鹤皋、杜善义、赵连城、陈予恕,黑龙江省科协主席马淑洁,黑龙江省院士办副主任李彦萍,哈工大原校领导李生、周长源、强金龙等出席仪式。
黄文虎院士是享誉国内外的机械动力学家、教育家,是我国振动工程研究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一般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结合实际需求,他在工业生产和航天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故障诊断基础研究、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应用研究、飞行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和卫星减振隔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针对我国大型汽轮发电机组长叶片组的振动和安全涉及问题,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三重(合)点”调频理论与算法。黄先生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以上奖励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多篇,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近百人。
图一 黄文虎院士作报告
“我回眸一生历程,自觉平凡,并没有做出突破性成就……”报告会上,黄文虎院士用这样一句谦逊的话语总结自己的一生。他认为传记不仅是对个人的总结和历史的记录,更是“同辈人之间可以互相砥砺,对于幸福年轻的一代,也可从中感知前人是怎样走过来的,增添新旧社会对比感,加深对新社会的热爱。”在90余年的人生历程中,黄文虎院士经历了新旧社会强烈的对比和难以忘记的磨难,深知今日幸福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时刻不忘把祖国建设成世界强国。他深情地说:“这一重要使命已责无旁贷落到我们的肩上,我们应该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学习革命先烈奋不顾身的精神和勇气,勇挑重担,早日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如何才能打好建设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他指出,专业知识必须学得极为扎实,在此基础上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做到“厚积而薄发”。
黄文虎院士从10个方面回顾了世界和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哈工大航天特色形成的关键节点、航天科研取得的重要成果、航天学院的建立与发展等,讲述了一代代哈工大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和助力新中国技术创新、助推航天事业发展、创下自主研制小卫星“六战六捷”等辉煌壮举,叙述了无数哈工大人“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执着追求和奉献一生的家国情怀,也阐述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和哈工大精神。黄文虎院士在报告中多次强调责任与担当、使命与义务:“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清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一历史使命的分量,下定决心,不负所托,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加油干,为祖国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周玉校长在致辞中感谢黄文虎院士为中国航天国防事业和哈工大发展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表示,在哈工大的60余年里,黄文虎院士精勤育人、桃李芬芳,为我国的航天国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本传记不仅记录了黄文虎院士个人的奋斗历程和人生轨迹,同时也记录了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众志成城、报效祖国的壮丽篇章。黄文虎院士身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通力合作的团结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深邃博大的爱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哈工大精神、哈工大规格、哈工大功夫的生动诠释。
王元晶同志在致辞中说,中国工程院组织出版院士传记丛书,就是为了弘扬院士们的科学精神,记录院士们的突出业绩,传承院士们的高尚品德。院士传记是新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的珍贵史料,是青少年重要的人生教科书。黄文虎院士的传记是院士传记丛书中的精品之作。同学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这次向大家赠送黄文虎院士传记,就是希望通过阅读,更好地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通过阅读,提升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弘扬和培育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通过阅读,更好地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二 与会院士和嘉宾合影留念
刘宁副总经理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航天事业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源于以黄文虎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和辛苦付出。出版院士传记和举行传记赠书活动,正是弘扬和培育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黄文虎院士的报告使同学们深受鼓舞和教育。航天学院一名本科生说:“黄文虎院士是哈工大老一代‘八百壮士’的代表,虽已过耄耋之年,但时刻不忘科技报国。他在报告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哈工大精神’,什么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现场赠送的黄老传记,正是他一生献身祖国科研事业的缩影与印记,我回去一定细细品读!”
(吴晓东 供稿 图片引自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