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篮球比分:、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
来源:《经济日报》(2016年5月31日第八版)
人物小传:
谭天伟,1964年出生,篮球比分:,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校长,长期致力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包括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等。
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公派出国,受国外的先进科学研究理念熏陶多年,但是面对国外更优异的科研环境和高薪机会,他从来没有想要留下,他说,那不是家。
回国后,他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将自己在国内外的全部所学倾囊相授,培育出一个又一个化工领域的接班人。他说,他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学生在专业领域做出很好的成绩。
成为校长后,面对有限的资金,他将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却毫不吝惜将大笔经费投入科研设备仪器和引进人才,只为让承载未来化工希望的创新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
他就是篮球比分:、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
出国学长技,归国展宏图
谭天伟常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说一句话,“视野有多大,事业就能走多远”。这是他出国留学期间最深刻的体会。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在清华大学学习的谭天伟幸运地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末,他被派往德国学习生物化学专业。
德国的导师非常严谨,很看重选题的挑选。有一次,谭天伟为了研究一个选题,埋头做实验两个多月,当他终于成功并兴冲冲地将成果拿给导师看的时候,导师却劈头盖脸浇下一盆冷水,“这个选题在经济上不可行”,说着就把他的研究报告扔进了废纸篓。
谭天伟从此长了记性,并对导师的话铭记在心:做科研就要考虑能否应用于工业化。正是这句话成为谭天伟此后做研究的重要指南。
在国外的学习经历,仿佛为谭天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然而,尽管心中被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充斥,但他却并不快乐。
“那时国外对我们似乎总带有某种偏见,我去实验室想要使用一个比较高端的仪器,管理仪器的人就会用怀疑的口吻问,你到底有没有经过培训?”如此种种,让谭天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学成归国成为谭天伟心头所念,“祖国正需要发展科学技术,我要将自己所学带回去,振兴祖国的化工产业”。
不惧条件苦,“抠门”搞科研
回国之后的谭天伟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的工作邀请。如果选择清华,不但经费充足,还有自己导师的支持,但正因为这样,谭天伟担心到时候自己不需要思考,失去拼劲。
最终,他选择了北京化工大学。
1993年,谭天伟以博士后身份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当时,学校实验室条件有限,刚进了一批好的仪器设备,而化学实验主要靠仪器,谁管理这些设备就意味着能有篮球比分的机会做实验。当时学校领导尽可能地给我最大的支持,主动让我管理这些仪器。”
虽然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但当时学校的实验经费仍然非常紧张。包括工资在内,谭天伟一年只有2万元经费。为做实验,他不得不精打细算,将自己在国外留学期间所攒的积蓄都拿来搞科研。
一次,谭天伟购买了一批实验药品,要去北京海慧寺附近提货。因为药品中有些是化学品,提货时要求必须有交通工具。公共汽车不允许危险化学品上车,打车则要五六十元,对于工资只有六七百元的他而言,还要攒钱做科研,根本不舍得把这么一大笔钱用在打车上。
但是药品终究要拿回来,谭天伟一跺脚,索性自己蹬着三轮车去!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京交通还极为不便,三环路刚开始建设,从学校到取药品的地方即使现在也要20多公里,何况当时还是极为难走的土路。谭天伟一大早起来,到中午才到地方,匆匆吃了碗面条,提了货又蹬着三轮车回来,经过三四个钟头才大汗淋漓回到学校。
直到现在,谭天伟做了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艰苦奋斗的精神依然是他秉持和宣扬的。学校古朴的教学楼不曾花重金翻新修建,倒是实验室在不断地增添新的设备,不断有海外人才被高薪引进,科研力量逐日增强,教学质量日益提升。
小事踏实做,敢于为人先
谁能想到,如今篮球比分:、北京化工大学校长曾是一名默默无闻的书记员。
当年,谭天伟刚到北京化工大学,因为没有名气,很难争取到大的项目。当时恰逢化工部搞95攻关论证会,校长就极力推荐谭天伟参加。那时的谭天伟没有资格参会,他的任务就是记录会议情况,兼给专家端茶倒水。他一字一句地整理好会议笔录,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也让他得到了篮球比分的参与机会。
“人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未来才能做大事。”谭天伟说。
起步之后,谭天伟争取到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是关于提取维生素D的原料麦角固醇。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场以及精彩的专业表述,他顺利进入了最后两个名额的争夺。
“需要多少钱?”台下专家问,谭天伟有点懵,该要多少他并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当时有100万的项目经费。“40万。”谭天伟脱口而出。“这么点钱能做这个项目吗?”“能!”谭天伟说得斩钉截铁。最后投票谭天伟以两票的领先优势拿下了项目。
拿下项目对谭天伟的考验才刚刚开始。1996年该项目起步时,日本已经对维生素D研究了几十年,该想的招都已经被他们研究得非常透彻了,要超过日本的研究方法,难之又难。
一次偶然的机会,谭天伟带着学生去青霉素提取车间,看着大量的青霉菌被作为废料倒掉,当时谭天伟就想,能不能用青霉菌提取麦角固醇,“日本用酵母发酵提取,我何不换一种方法。”谭天伟想。他带回了青霉菌,经过试验发现可以从青霉素菌丝体提取麦角固醇,而当时所有的科学论文都没有人尝试过用这一种方法,谭天伟通过创新突破了瓶颈,获得了成功。
项目结题时,谭天伟带着自己的成果上台,所有的评委都大吃一惊。“工业化就是要拼成本,通过青霉素菌丝体提取麦角固醇可以让制作维生素D的成本大大降低。有时候困难简直无法逾越,但是再坚持一分钟,可能就有意外的收获。”谭天伟说。他用青霉素菌丝体提取麦角固醇的项目获得200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搭好育人梯,桃李满芬芳
谭天伟仿佛随时都在给自己定位。刚回国时,他说,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自己比较适合做学问,扎扎实实地教书育人,因此他选择了学校。而当上校长以后,他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要把北京化工大学再提升一个层次。
“北京化工大学总体来说底子薄,我们白手起家,要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谭天伟说。他们下大力气引进高端人才,不但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一条龙服务,连不多的几套房子都留给高端人才。
“近年来回来的人才也变多了,但是我们更注重真才实学,而不是学历学位,每年来申请的海外博士二三十人,真正录取的只有十来个。”谭天伟说。
在北京化工大学的实验室,有成套的中试装置,这在高校并不多见。“我国企业研发能力不够,技术消化能力不够,科研单位要做成果转化。”谭天伟说,“我们一方面强调原始创新,另一方面要为经济服务。我们是个行业高校,要对产业负责,要把行业技术做好。中国企业研发力量与国外还有差距,因此,我们应该更要注重成果转化”。
桃李芬芳,沁人心脾。谭天伟说,每次看到自己的学生做出成绩,他都会特别欣慰。“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刻。”